top of page
展覽簡介
臺灣與日本都是漢字文化圈的成員,卻有著相當不同的鬼神文化。本展藉由兩件精選的館藏文物,探尋日本文化中遊行人間的鬼神形象,梳理台日在漫漫歷史中交錯的鬼神觀念,提供不同的文化視角。
日本時期以隸書著名的鹿港書家鄭貽林(1859-1927),抄錄日本漢詩〈百鬼夜行圖〉致贈日本友人,不僅搭起交流的橋梁,也勾勒一幅生動的「鬼」形象。日本文化的「鬼」近似中文的「妖怪」,以各類器物形象的「付喪神」為多。江戶時期或更早,妖怪們開始以「百鬼夜行」的概念被命名、作詩文、被圖鑑化,情節驚悚、狀似恐怖,細節卻充滿可愛。
鬼怪可愛,抓妖斬鬼就非首要事。日本也移植了鍾馗信仰,將之納入神道及佛教系統的鍾馗,雖也抓鬼驅邪,但除疫治病的功能更受重視。鬼蓋的鐘馗圖便展現出與漢文化中不太一樣的鍾馗形象風格。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