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策展說明(少英文,子題也是哦)(1)_edited.jpg
【李卓敏/致杭立武信札】
李卓敏 致杭立武信札-1.jpg

【釋文】

立武吾兄大鑒: 竇惠樂君遊台返港,備述各事,得吾兄諒解協助,感紉莫名。關於李伯力委員辭職事,弟目前已電達吾兄陳述鄙意,以為似可准予辭職,另洽推梅(應為莫)耶 Moyer 或巴克 Baker 君繼任。因梅耶事務太忙,且因其代表之地位關係,或恐其不能就此職,故巴克亦是適宜繼任人選。未知此事能得吾兄及王念文兄同意否?進行如何,乞示悉。又關於邢德女士職位事,弟意以為在政府立場言,須促其辭職。惟彼現職進行檢討之業務問題(該項業務并無政治色彩,邢德亦曾聲言係以私人立場參預本會)尚未得到結論,誠恐此時去之,不免引起國際上誤會。又因餘款保管,彼又係保管人之一,須得其簽字方能動用餘款,若在餘款保管問題尚未解決之時而去之,深恐彼或通知銀行,該項餘款有被凍結之虞。投鼠忌器,故弟以為似可稍候也,尊意以為如何?邢德七日來電,拒就保管理事,弟即電告吾兄,擬建議以竇惠樂繼任,又季伯力之保管理事問題,亦曾電詢尊意。如荷贊同,至祈商洽,即呈院進行為荷。耑此祇頌勛綏。 弟卓敏敬啟 三、十七

【說明】

信主李卓敏(1912-1991)為廣東人,後任香港中文大學創校校長。寫此信時,時任行政院善後事業保管委員會主任委員,此委員會成立於 1949 年,1950 年解消,為時不過一年。由於收信者杭立武在 1949 年任教育部長,1950 年 3 月,蔣介石復位,提名陳誠組閣,原閻錫山內閣總辭,所以此信當寫於國府在大陸時期。1949 時值中原政權易手,許多掛名國府名下的公產該如何處理,國共雙方競爭甚烈,信中言及對解職外籍委員投鼠忌器的情況。收信者杭立武時任教育部長,原信上有他的批示。「中國善後物資保管委員會」不知道是怎麼樣的一種組織,但顧名思義,大概可猜知這是二次大戰後美國用以資助中國的經濟組織。日本敗戰,中國慘勝,如何扶持中國已變成戰後美國的重要外交政策,但到了 1949 年,中國局勢遽變,國府在大陸的統治搖搖欲墜,此年十月ㄧ日後,在中國地區有兩個並立的政權。如何搶奪「中國」名義底下的資產,從大使館、黃金、外匯存底、到各種雙邊、多邊契約下的財產,遂成了國共雙方爭奪的焦點。我曾有幸整理已故清華大學梅貽琦校長最後兩年的日記,了解他在 1949 年年底赴美之後,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保存「清華基金」下的款項不為中共奪走。梅校長本人的象徵地位、這一筆當時金額龐大現已不足道的基金加上老北京清華的一批人,這幾個因素在 1955 年清大在臺復校的過程中,扮演關鍵性的角色。在 1949 年前後,類似「中國善後物資保管委員會」或「清華基金」這類的名目一定不少。轟動一時的毛邦初案爆發開來,不會令人意外。比較之下,在兵荒馬亂的年代,還有不少公務人員願意將公家資產清清白白地帶到臺灣來,如臺北故宮文物或國家圖書館善本書,這種事情也許還較令人意外。「中國善後物資保管委員會」名下的這一筆款項或物質不知道後來發揮了多大的作用,但觀李卓敏與杭立武兩人對人事異動之小心翼翼,可想見當時處事之艱難。在戰後的年代,國府非常需要美國的支持,所以任何事情只要有美國的因素,就不好處理。 李卓敏,廣東人,1936 年獲加州柏克來大學博士。返國後,在大學任教,擔任過政府公職。後來離港至美。1963 年,香港的崇基、聯合、新亞三個書院聯合組成香港中文大學,李卓敏擔任創校校長,且任期長達十五年。在整合三校的過程中,風波不斷,曾見唐安仁女士在追悼父親唐君毅先生的文章中言及港中大成立之種種爭執,唐先生的立場顯然和李卓敏不一樣。唐先生對新亞書院有感情,也有堅持,但反對其說者也有實務上的考量。港臺知識圈不大,在冷漠的冷戰年代,港中大的改制風波算是人文學界的大事,萬方矚目。改制風波,外人不易了解其曲直,只知身與其事的學者多少都受到傷害。身為學界晚輩,只宜對雙方當事者作同情的了解。半世紀過後,昔日的學界恩怨已成雲煙,香港中文大學現已變成大華人地區頗富聲譽的學府,此一成果,得來不易,這應當是唐、李兩人都樂以看到的成果。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