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策展說明(少英文,子題也是哦)(1)_edited.jpg
【楊某某/致王玉川信札)】
楊某某 致王玉川信札-3.jpg
楊某某 致王玉川信札-1.jpg
楊某某 致王玉川信札-2.jpg

【釋文】

王先生: 您的信帶給我們快樂,但也是一種莫明其妙的悲哀。我們仍然懷念著台灣,關心台灣方面的工作,希望國語會有一個新生。但是看您的來信,我們似乎是失望了,而且您所說的關于您自己的生活,心情也讓我們懷念。我們的生活倒還溫馨,俞先生比在台灣時沉靜了許多,只是用功得厲害,連眼 睛都弄壞了。現在帶上一副黑眼鏡,也不敢看字兒太小的書了。小女孩已經會笑,會扁嘴,會呵呵地說話了。這給作爸爸媽媽的添了不少的快樂。我忙,沒工夫多寫,只倒望您常來信,來長信,□ 收到,代小孩謝謝您。

【說明】

本封信使用了燕京大學的信封,寫給在臺灣推動國語運動有成的王玉川。寫信者和王玉川很熟,多言及臺灣經驗與國語推行之事,又言及一位「俞先生」云云。很可能,俞先生即是當代中國著名的語言學家俞敏,署名雖然不易辨識,但觀此信的內容,不無可能即是楊藻清女士,俞敏之妻。信是閒話家常,但他們共同的話題「國語推行委員會」值得留意。國府在臺灣推行國語運動的後期,不免有揠苗助長之舉,本土運動興起後,還我語言成了流行一時的口號。但是在光復後,各種資料都顯示學習國語風氣極熱,當時渡海的國語推行委員會委員也都相當認真。 本信對臺灣的國語運動有失望之語,不知所言為何,當是一時現象。就長期的結構而言,國語運動應該是戰後國府在臺的施政中較具成績者,推行國語運動的相關人士如魏建功、何容、林良、齊鐵恨、王玉川等人的貢獻功不可沒。俞敏、楊藻清夫婦也是當時來臺推動國語運動的學者,「國語」是戰後連結兩岸的重要因素之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