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科舉小牌子-02.png
單元標題_工作區域 1.png
單元標題_工作區域 1.png

清代的科舉考試過程,繁複且冗長,除了少數幸運兒有機會走入紫禁城參加殿試外,「鄉試」才是眾多學子真正的試煉場。
連考三天的鄉試亦有專用的考場,稱之為「貢院」,貢院中則設有「考棚」,是一間間相連的小隔間,每個考生都會分配到專屬隔間,考棚空間是鄉試這三天考生們考試、吃飯、休息、睡覺的場所,直到應考結束才得離開。

 

單元標題-02.png
單元標題-02.png

科舉是選才制度,中國自有統一王朝以來,即有培養人才的制度,《孟子‧滕文公上》說:「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隋唐行科舉制度以來,最重要的教育機構即是書院。
書院有公有私,重要的書院通常承擔傳遞全面的儒家價值體系的功能,它包含了教學、圖書館、祠堂、公共講堂的作用。
環繞著書院―科舉的制度,許多陪伴傳統士子一生的文化現象由此產生,如祭孔、學規、試場規定、鄉飲酒禮等。

臺灣自1684 年被納入滿清版圖後,也進入科舉文化圈。
1823 年新竹鄭用錫高中進士,開臺灣科舉之新紀元。
清領臺灣時期,臺灣培育了不少進士、舉人與秀才,這些人廣泛地參與了當時臺灣內內外外的公共事務,他們與遍佈臺灣各地區的書院,共同構成清領臺灣時期這塊島嶼的文化世界。
本單元以展覽臺灣進士、舉人、秀才等的書畫作品為主,
並介紹在臺灣的書院。

單元標題-04.png
單元標題-04.png

1905 年,科舉制度結束後,如何承繼以往科舉與書院制度的遺產,以回應新時代的需要,即成了新學制的重要考量。
本單元介紹清末以來籌劃新式制度的奏摺、早期大學的成績單與畢業證書,由此可見科舉制度的今世化身與前世遺蹤。

bottom of page